作者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 作者专栏 > 正文 >
重庆市建设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6-05-30 点击数量:
直辖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西部大开发和三峡库区建设等重大举措的实施,我市建设事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必须看到,与先进城市比较,我市建设事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科技进步,带动我市建设事业进一步向全面、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科教兴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建设科技工作。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根据“科技先导、政策支撑、示范带动、产业跟进”的工作思路,加快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并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促进建设科技整体技术水平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二、我市建设科技发展现状
直辖以来,我市建设科技工作在市委市府的领导下,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大力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加快传统企业的升级改造,在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标准化、科技成果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城乡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市建设科技水平的提高
直辖以来,我市城乡建设获得了迅猛发展。先后建成了珞磺电厂二期2×36万千瓦机组、重庆发电厂1×20万千瓦机组、渝长、长涪高速公路、达万铁路、黄花园大桥、鹅公岩大桥等基础设施项目。随着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进入了建设领域,并在工程实践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确保工程质量、优化设计、提高施工效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技术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2004年建设的轨道交通工程,作为我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其轨道线路施工速度居世界第一,该项目采用的多项施工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市每年竣工各类房屋4000多万平方米,铸就了一批精品、标志性工程,其中大都会广场等13项工程获国家鲁班奖。超高层建筑、大跨度网架结构、轻钢结构等新事物的出现,标志着我市建设科技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地基基础工程中,采用了强夯、注浆等地基处理方法和盾构、顶管、浅埋暗挖等隧道施工工艺。在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应用了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钢或胶合大模板技术,高效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高性能、高强预拌混凝土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以及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等。在建筑防水方面,推广了聚合物改性沥青、橡胶高分子卷材等新型防水材料,采取柔性防水与刚性防水相结合的防水措施,基本解决了房屋渗漏问题。在装饰装修工程方面,发展了清水混凝土、装饰混凝土、优质涂料,干挂法、胶粘法等技术。在大型结构(如网架、行架、网壳、悬索、薄壳、薄膜)和设备整体安装工程中,实施了计算机控制下的整体吊装、分段吊装、空中滑移、整体顶(提)升等施工工艺。建筑机械设备也向多功能、系列化、大型化、机电一体化、无公害方向发展。
 
(二)加快了标准化工作的步伐
标准化工作是建设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直辖后的七年里,我市编制并经市建委批准颁布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有46项,标准设计15项。2004年,我市组织编制并发布的工程建设地方标准17项,修订3项,标准设计2项,是直辖以来编制发布数量最多的一年。其中《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重庆市民用建筑热环境与节能设计标准》、《重庆市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重庆市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规程》等标准的编制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标准化进程的加快,对规范建筑市场、促进建设事业技术进步、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控制和调节作用。
(三)政策引导,促进了建设科技成果推广
市建委历来重视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早在90年代初期,针对我市工程质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重点推广了冷轧带肋钢筋、塑钢门窗、新型防水材料、节能墙体材料、特细砂混凝土、高强度混凝土和粗直径钢筋连接等新技术、新产品。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重庆市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办法》、《重庆市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建设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知》、《重庆市建设领域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政策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建设科技中介机构负责机制和新技术认定的公告制度,逐步实现了科技成果推广由行政为主向市场导向为主的转变,摸索出一套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推广运行机制,使一批建设科技成果通过推广使用,迅速转化成了生产力。2004年,市建委重点推广了建筑节能、建筑涂料、新型防水材料、高效钢筋连接、智能化等涉及质量、安全、节能、环保方面的新技术。通过认定的推广项目有75个,一些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投资较少、效果显著的适用技术,对增强我市建筑使用功能、消除质量通病、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发展建设科技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近年来,我市建设行业加大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队伍迅速壮大。2004年,全市建设行业共拥有各类执业资格人员3万余人,新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近3000人,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才400余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市建设科技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建设科技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科技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较,我市建设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相对较低,建设行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主要表现在:建筑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建筑能源消耗过大、行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科技发展存在区域上不平衡;部分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小、散、弱的特征明显,难以适应国际、国内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
(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由于认识、体制、资金原因,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科技进步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三)科技进步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完善。行业科技工作管理的机制不健全,企业缺乏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
(四)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建设科技投入不足。
(五)科技人员梯队不稳定,结构不合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面临的形势
设立直辖市、提高城市化水平、三峡工程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市建设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把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综合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化经济中心,我市建设科技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我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是我市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给我市建设行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这一机遇,必须与我市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本市在区域、资源、市场、人力方面的优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理规划和布局,促进我市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发展,使我市与长江流域和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科技的合作与竞争得到进一步强化。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
 
五、总体发展目标
2005~2010年期间,我市建设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围绕我市建设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和提高自主新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和科技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加速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业化进程。到2010年,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率由现在的20%提高到50%;科技进步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率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全员劳动生产率,在2005年基础上按年增长率5%递增。
 
六、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要选择一批有利于节能环保、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工程质量、防灾减灾的重大课题,集中力量攻关,结合“高、大、新、特”建设项目开展科技攻关及技术研究,并总结一批特大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成果,使此类技术成果化、本土化。
(一)重点发展领域
1、建筑节能
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改善建筑功能与质量为目标,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实现我市建筑节能的跨越式发展。
    (1)建筑节能指标体系建设:
──建筑节能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建筑节能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标准体系;
──建筑物能效标识系统;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包括: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建筑节能检测技术;
──墙体、门窗、屋面的节能改造技术;
──建筑环境绿化降温技术;
──电、气、水及设备的节能技术改造与工程应用。
    (3)新建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体系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包括节能墙体材料、高层建筑外保温技术、隔热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
──公共建筑节能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与工程应用;
──建设适合重庆温热气候特征的节能体系;
──高性能、低材耗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
──建筑节能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与开发;
──冷热源及室外管网系统调节控制技术;
──遮阳技术与材料的实用技术;
──保温、防水、装饰一体化技术。
──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技术。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应用关键技术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太阳能光热、光电,地源热泵和水源热泵规模化应用技术及示范;
──可循环利用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
──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技术。
2、人居环境、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
加强人居环境和环境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按国务院要求制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技术政策和具体实施计划。重点解决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配套和完善,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能力,及垃圾和污泥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技术水平。
围绕人居环境面临的问题,重点实施以大气污染防治为主的“蓝天行动实施方案”,以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为主的“碧水行动实施方案”,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生态行动实施方案”。
因此需要在以下技术进行研究:
(1)人居环境、绿色建筑
──研究绿色建筑技术、标准规范、推广机制;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监测技术;
──居住区噪声、光环境控制技术;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与方法;
──三峡库区及其影响区水环境保护技术;
──山地园林(特色历史与文化)研究;
──新优植物引种与驯化研究;
──研究小城镇园林绿化发展水平与实现途径;
──山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践与理论探索;
──城市园林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建立;
──屋顶绿化技术;
──绿色环保材料研究与应用;
──建筑材料类型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对比研究;
──绿色建材生产及监测技术;
──绿色水泥混凝土材料研究;
──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研究;
──山地城镇建筑边坡的绿化与植物加固边坡的方法研究;
──绿色建筑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装饰装修材料研究开发;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秀示范小区;
──建成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基地。
(2)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
──大气污染治理实用技术研究;
──制定室内污染控制标准;
──危险废物处置利用;
──工业固废资源化建设工程;
──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处置技术研究;
──降低城市建设与交通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新方法;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库区城镇消落带绿化技术;
──城市交通与动植物保护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绿景观研究;
──城镇污水处理技术;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
──污水处理厂污泥及腐气处理技术;
──废弃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技术;
──小城镇环境污染物集约化处理实用技术。
3、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粗放式管理,不规范占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高强度密集开发,损害人居环境。土地资源有限,应该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山地城镇土地合理规划利用技术;
──山区、库区城镇土地利用适宜性研究;
──搬迁企业原址土地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工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土地储备信息系统研究;
──旅游用地研究;
──主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
(二)优先发展领域
1、城镇化战略及关键技术
未来的5~10年重庆市的城市发展进入加速发展期,201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50%,接近全国先进地区水平。因此,要在城镇化的政策性和技术性问题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主要包括:
──城镇化发展规律与模式研究;
──城镇化与城镇人口增长预测研究;
──研究制定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营造小城镇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
──制定小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标准,规范小城镇有序发展;
──小城镇基础设施与住宅建设适用技术;
──研究开发小城镇环境质量保障与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技术,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健全小城镇建设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与推广应用机制,建立一批小城镇建设科技示范基地。
2、城市交通
重庆城市交通建设起点较高,其设计及施工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应结合重大城市交通建设项目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工程实际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
──“高、大、新、特”建设项目设计施工技术的成果化;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关键技术及国产化技术研究;
──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智能化运输和环保专项技术的研究;
──城市车辆发展规模研究;
──交通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技术的研究;
──路面非开挖施工技术的推广应用;
──新材料的广泛应用和开发;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与运营重大技术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及乘客信息管理技术;
──信息、信号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防灾报警技术、环境控制技术与产品,站台安全门、屏蔽门系统等设施;
──车辆检修、维护及清洗装置,轨道线路铺设、道岔生产技术、养护、维修装备与技术;
──城市轨道交通快速无损检测设备研究;
──桥梁检测标准体系建设;
──跨江特大桥施工技术成果化研究;
──城市立交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道路交通智能化技术;
──山地城市交通建设技术研究;
──国家标准的编制工作。
3、防灾减灾、灾害预警
山地城市面临的洪旱、火灾、地质灾害和突发性灾害较为突出,要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与灾害预警工作。按照市委市府的要求和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地质灾害的排查、督查及核查工作,建立地质灾害排查和防治信息网络系统及专家库,大力实施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对口支援帮扶措施,指导和督促各区县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抢险预案,落实隐患治理措施。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要求,加大主城区、三峡库区、重点交通干线沿线和重要经济区、居民集聚区的危岩、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力度,避免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事故的发生。
在十一五时期对防灾减灾的技术问题展开研究:
──山地城市公共安全对策及技术研究;
──高边坡与库岸边坡的处置技术;
──三峡库区地震灾害预测预报技术;
──山地城镇高层建筑防火防爆技术研究;
──库区城镇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技术研究;
──采矿工程引起的次生地质灾害防治技术;
──修订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使之适用库区边坡工程建设;
──重庆市区建筑边坡、滑坡的地理信息系统与预警系统;
──建筑结构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研究;
──建筑防灾能力评估与抗灾对策研究;
──地下空间及高大空间建筑火灾预防、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
4、建筑工程技术
为提高我市建筑设度及施工技术水平,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重要基础设施维护技术研究;
──重要基础设施耐久性评估体系及应用;
──非开挖、无支架施工技术研究;
──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深基坑支护实用技术;
──填土地基实用技术研究;
──交通隧道、边坡多学科设计与施工实用技术;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
──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
──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
──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应用;
──新型建筑涂料开发与利用;
──建筑施工防尘和降噪技术及相应材料;
──大跨度、巨形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及成果化;
──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
──高层建筑墙体施工技术;
──超高层、巨型、大跨结构建筑耐久性与内部改造技术研究;
──超高层建筑隔震、减震和振动控制实用技术研究;
──高层建筑下硐室与地基的可靠性研究;
──库区城镇防水工程施工技术;
──水工建筑施工技术。包括桥梁、码头、岸防工程等;
──水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信息化施工及管理实用技术;
──旧建筑改造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安全技术。
5、给水排水
水污染治理工作是“十五”期间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之一。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长江流速减缓,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环境问题,并将对重庆市的城市建设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主城区排水新技术与重点项目的建设;
──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与水环境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
──工业废水及民用废水处理技术;
──建立重庆市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实时监测系统;
──强化城区小流域综合整治;
──污水除磷脱氮技术的研究;
──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中水绿化利用技术;
──节水绿化材料及技术研究;
──新型节水设备与监测仪表;
──供水管网漏水快速检测技术;
──供水管网快速清洗技术;
──中水回用实用技术研究;
──过江隧道快速施工技术;
──三峡库区及区域性中心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与设施建设。
──生活节水技术及器具开发。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领导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增强科学意识,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把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放在经济建设的首要地位,进一步完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
 
建设科技发展涉及诸多行业、部门和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切实加强领导,统筹部署,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协调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关系;对建设科技发展中遇到的重大课题,可组成研究中心及各种科技平台,集中力量组织技术攻关。
 
加强建设科技工作信息化平台,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及科研成果的鉴定,避免进行重复性研究。
 
(二)加强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应用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各区县(自治县、市)建委要健全新技术推广应用机构,指定专人来抓这项工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推广转化运行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市场导向为主的转变;加强新技术成果的鉴定与推广;示范引路、以点带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方法;在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同时,还应逐步限制使用或淘汰落后技术、产品或设备。
 
(三)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应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但又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机制,要促进多元化、市场化的资金投入,可采取政府拨款、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单位或个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发挥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四)加强基础性工作,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充分发挥在渝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学会的科技优势,组织对我市建设科技重大技术课题进行攻关,适当增加前瞻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科研课题的比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不断完善现有技术标准体系的同时,要加快制订与建设新技术相配套的各类标准、规程或图集,大力提高我市建设行业的标准化水平。
 
(五)扩大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
通过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一批国内外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和产品,并加以消化吸收,促进我市建设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要瞄准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缩小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采用各种激励机制,设立重庆市建设科学技术奖。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青年科技专家,形成一支富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队伍。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快本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批适应市场竞争、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