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 作者专栏 > 正文 >
国家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
发布时间:2006-10-30 点击数量:
“十五”期间,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引下,建设科技取得了较快发展,科技攻关、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突破性进展,科技进步对建设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重点领域科技水平提高较快,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在“十五”科技工作基础上,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做好“十一五”的科技工作。
 
一、建设科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我国城镇化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城镇功能优化与提高,以及大城市交通、防灾减灾和城市公共安全综合保障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城乡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均可耕地仅为1.41亩,相当于是世界平均值的1/4,每年城乡建设新增用地大致为4000多平方公里;水资源短缺,在661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我国建筑能耗巨大,据统计,建筑用能在我国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例已从197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27.5%,且仍将继续增长。建设领域中的建筑业和住宅产业是资源消耗大户,据计算,钢材消耗约占我国钢材生产总量的20%,水泥消耗量约占我国水泥生产量的20%,玻璃消耗量约占我国玻璃生产总量的15%,节约资源问题不容忽视;水环境污染、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量不足等已成为城乡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
 
加入WTO和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挑战。加入WTO使整个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建筑科技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建设领域各行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属传统产业,到目前为止远未摆脱经营粗放、技术落后的状况,面临着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竞争能力,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任务。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建设科技“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全国贯彻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支撑经济、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建设事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为主线,以促进城镇化与城市健康发展为主要任务,明确阶段目标、突出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积极推进“四节一环保”和绿色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促进节约型城镇和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先导作用。
 
(二)发展目标
1、为指导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深化对我国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认识和了解,分析城镇化在不同区域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把握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与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建设事业各领域粗放型增长方式得到明显扭转。城镇发展建设从粗放型向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的集约化方向转变,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城镇;绿色建筑健康发展,技术体系初步建立,试点示范工程具有较大数量和规模并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确立;建筑业和住宅产业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产品功能、质量、效益、资源利用、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形成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模式。
 
3、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到2010年,总计节能1.01亿吨标准煤,累计建设节能建筑面积21.4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建筑15.92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5.54亿平方米。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建立四个直辖市和北方地区节能65%的国家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逐步开展,大城市完成应改造面积的25%,中等城市完成15%,小城市完成10%;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取得实质性进展;城乡新增建筑用地占用耕地的增长幅度要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减少20%;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的节水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以上,城市人均综合用水在现有基础上下降2025/人日;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在下降10%,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应用比例达到65%以上。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政策法规体系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建设事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初步建立建设事业信息化平台体系(包括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业务监管平台等),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各级建设行政管理部门电子政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实现重点行业(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建筑业、房地产业、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的有效监管;公众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企业信息化创新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
 
5、健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要健全以企业为主的开发应用体系,以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主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训体系,以行业学(协)会和咨询机构为主的中介服务体系和以政府部门为主的政策法规制定体系,以及上述体系的运行机制与互动机制,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建设事业发展总体目标,突出重点技术领域,进行科技攻关,促进建设事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1、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1)中国特色城镇化规律与模式研究,包括城镇化的途径和发展模式研究,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研究,不同类型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发展途径和空间组织模式研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规划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撑系统的研究,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以及城镇化对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等。
2)城乡划分空间识别系统与城镇化预测监控平台研究,包括城乡划分空间识别系统研究;全国和重点区域预测、监控模型研究;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监控信息系统研究等。
3)大城市连绵区和小城镇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包括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模式与对策研究,巨型城市和大城市连绵区发展现状、趋势、规律与对策研究,不同类型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和规律研究等。
4)城镇规划编制与管理体系研究,包括城镇发展战略和城镇运营管理对策研究(城镇发展目标和战略,改进运营管理的内容和程序,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专业规划的协调);城镇规划方法与技术研究;城镇规划标准和规范研究;区域空间发展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等。
 
2、节约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材料资源
1)节约能源
高性能围护结构新材料与部品研究,包括各种生产能耗和使用能耗较低的节能墙体材料、高层建筑外保温技术、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建筑玻璃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各种新型高效墙体、屋顶、门窗、建筑一体化遮阳技术等高效节能部品的研究。
 
高效供热采暖制冷照明系统研究,包括降低集中采暖空调能耗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比如:地源热泵系统,高效输配系统新设备,室温参数调控和热量计量技术等),绿色照明的开发研究等。
可再生能源应用关键技术与产品研究,包括太阳能区域供热空调技术及关键产品开发研究,区域自然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太阳能蓄能技术研究,并网太阳能光伏系统与建筑结合技术研究,地热能区域供热、空调技术研究,建筑生物质能供热、供电技术与产品开发研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经济适用技术与政策研究,尤其对北方地区,要结合供热体制改革,根据不同的建筑构造和使用条件,开发对墙体、门窗、屋面和采暖空调照明设备和系统节能改造的多种技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融资机制研究和政策研究等。
 
建筑节能检测技术和建筑用能计算与经济分析软件开发研究。
建筑节能激励机制研究,建筑能耗统计系统与数据库开发研究,建筑能效标识的研究,公共建筑用能定额和能耗审计的研究等。(见《建筑节能“十一五”规划》)
 
2)节约土地资源
城镇土地利用工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包括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城镇土地利用控制目标,土地利用工程控制的区划与流程,建设场地区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特殊地质条件建设场地工程管制系统,特殊地区基土分布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工程适宜性区划与利用等。
 
城镇建设合理容量的研究,包括城市用地开发适宜度评价方法,开发强度分析方法研究,合理的城镇人均用地标准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物的密度与容积率标准研究,土地利用模式与交通发展战略模式相结合的研究等。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研究,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战略,地下空间开发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及其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政策法规,地下空间设计施工新技术,地下空间的防灾与环境控制技术,地下空间建设的国产化设备研究等。
 
3)节约水资源
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与水环境恢复理论及对策研究,包括城镇水系统健康循环理论研究,城镇水系统循环模式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水环境修复对策研究等。
 
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成套技术研究,包括经济高效污水再生利用全流程关键工艺技术、城镇中水系统经济与生态效应、城镇中水系统工程技术及污水厂污泥经处理回用技术研究,以及城镇污水为源水的城镇新供水系统的研究。开展雨水收集利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利用技术与节水技术研究。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包括人工化学物质和环境荷尔蒙的监控及去除技术研究、化学物质毒理学与水煤流行病研究、饮用水消毒处理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改造传统供水行业的研究和供水行业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包括突发事故信息报警系统和应对机制的研究等。
 
4)节约材料资源
固体建筑废弃物减量化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包括建筑废弃物类别与再生利用方向研究;碎砖、混凝土、路面沥青等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研究;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工艺和设备研究;设计阶段建筑废弃物减量化的研究等。
 
新型高性能材料的研究,包括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混凝土基本性能(耐久性、强度、体积稳定性、流动性等)的研究;各种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新型智能材料的研究,多功能复合材料的研究等。
 
提高建筑物耐久性的研究,包括建筑物(特别是住宅)全寿命周期设计理念研究;高耐久性住宅研究(提高灵活性、可维修性和其他功能)等。
 
3、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1)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交通结构优化战略与对策,综合交通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综合交通体系中的新技术应用等);大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大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与新型交通系统成套技术研究等。
 
2)城镇减灾防灾关键技术和应急系统研究,包括防灾规划编制和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城市灾害应急与救援技术体系研究(灾害信息采集、处理、传递系统、预警和应急反应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救助技术系统、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等);减灾防灾技术研究,工程设施防灾设计方法和标准规范研究等。
 
3)废弃物资源化研究,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分拣成套技术与设备研究;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与气体利用技术研究;易腐有机垃圾生物制气工艺及设备工程化研究;垃圾焚烧技术、焚烧余热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研究;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与利用技术研究等。
 
4)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理论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包括人居环境理论的研究,生态城市与生态建筑理论研究,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等。
 
5)城镇人居环境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城镇居住区环境规划设计标准研究;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与改善的技术研究;绿色建筑理论方法与发展对策研究;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研究等。
 
6)自然与人文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研究,包括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资源环境的社会价值评估体系的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研究;建筑文化的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等。
 
4、信息化建设
完善建设事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信息的数据标准、交换标准;制定有关数据生产、采集、交换、管理与发布的标准规范和规章制度;推动和促进全行业工程项目文档和图纸电子化管理研究等。
 
加强建设事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开发研究,初步构建建设事业信息化平台体系(包括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等);重点开发推广适合城乡建设与规划管理、房地产、建筑业、公用事业、数字社区等领域应用的、基于GISGPSRSCAD、自动监测、自动控制、计算机网络通讯、现代管理等技术的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见《建设事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建立与完善建筑智能化的标准和规范,研究与开发智能建筑领域的产品,培育现代化的智能建筑领域的科技型企业,研究和改进智能建筑新型的运行管理方式,提供优质的社会化服务。
 
5、绿色建筑科技行动中
通过与科技部联合开展“绿色建筑科技行动”,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和已取得的绿色建筑科技基础上完成以下工作:
 
研究绿色建筑发展政策、推广机制和相关标准规范体系。
研究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和拆除等各个阶段的技术和产品,建立和完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研究和推广应用资源节约、合理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包括节约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土地资源;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优化技术及再生水、雨水及海水应用技术;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开发及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研究并改善工作与居住环境,包括适当的室内空间、适宜的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以及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品质。
研究与自然环境、周围生态环境协调的室外环境,包括室外微气候、风、声、热环境;根据用地条件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并改善景观,以及与地区社会相和谐等。
 
通过集成和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西安等城市建设100项示范工程,提高绿色建筑的产业化水平。
 
()实施重大专项工程
 
1、十大节能工程之一——建筑节能工程
1)新建建筑节能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并建立节能65%%的国家标准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建成新型墙材及节能材料产品产业化基地50个。
开展低能耗、超低能耗建筑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40个。低能耗、超低能耗重点示范内容为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的集成的综合示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重点示范内容为挖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潜力;研究绿色建筑发展技术、标准规范、政策、推广机制;推动绿色建筑及相关的建材、设备技术的产业化;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创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支持六个城市进行108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既有公共建筑由于产权清晰,相对独立,在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尽快安排改造,探索出可以市场化的改造机制和模式,在全国范围推广。主要针对商业性公建、地方财政投资的公建(含科教文卫、政府机构等)。
 
支持四个城市进行8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深化北方采暖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推动既有居住建筑改造。一方面通过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并做出相关部署,使北方地区供热体制改革有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引导和技术咨询,选择有积极性和相关能力的城市政府按“两手抓”的战略,带动采暖地区采暖系统和围护结构的改造,进行城市级示范。
 
3)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城市级示范
支持在七个示范城市中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开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技术、相关技术标准和配套政策法规的研究并进行规模化应用,从需求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摸索出可推广的工作模式,并组织大规模宣传推广扩散。
 
2、节约型城镇系统工程
开发应用建筑节能成套技术,城镇供热制冷系统节能技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
研究和推广应用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污水深度处理与有效利用,开发应用节水技术及节水器具,开发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研究海水淡化技术及设备,研究城镇水系统的健康循环问题。
 
研究和推广应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包括城镇发展的生态环境适宜性,城镇土地利用规划与检测技术,城镇建设的合理容量,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开发成套的重大装备。
 
研究和推广应用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包括城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的收运、分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逐步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城镇数字化系统工程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城镇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城镇政府数字化管理,以地理网络技术为基础,通过构建统一的城市网络化数据整合与管理平台和城市网络化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技术研究,在一个数据与开发平台上实现城市政府规划、建设和社区管理各行业的全面数字化管理,大力提升城市政府社会管理能力。
 
城镇公众数字化服务,以地理空间技术为基础,通过城市市政综合服务技术、景区荷载监控与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技术、城市工程建设监管与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基于电子标签的行业信用监管平台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实现城市公共企业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全面提升城市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
 
城镇建筑数字化建造,以IFC和多维可视化为技术基础,通过全生命周期模型与BIM标准、城市建筑数字化建造公共关键技术、建筑规划数据与技术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建筑设计数据与技术支撑平台关键技术、建筑施工数据与技术支撑平台技术以及建筑运营数据与技术支撑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数字化技术全面改造与提升传统建筑业。
 
城镇居民数字化生活,以智能化技术为基础,重点研究智能化建筑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和智能化社区管理平台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建筑与智能社区节能与集成管理技术的升级换代,全面改善居民生产和生活建筑环境的水平与质量。
 
4、城镇防灾与公共安全系统工程
为提高我国城市重大工程设施与生命线系统的安全技术水平,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示范。
城镇公共安全规划研究,包括规划体系、内容、标准规范研究,规划实施研究等。
 
城镇大型公共建筑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隔震减灾与振动控制、抗风、防火、防连续倒塌设计实时监控与预警,以及加固改造等技术研究。
 
城镇重大生命线系统灾害防御与安全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包括灾害监测、预警与紧急自动处置、复杂生命线网络抗灾可靠性分析,重大灾害模拟与灾场控制等。
 
城镇重大工程设施和生命线系统安全信息技术研究。
 
城镇建筑物灾难性倒塌事故防止关键技术研究,包括机理与规律,结构安全性鉴定,加固与修复以及应急救援体系等。
 
城镇建设施工(施工期和拆除阶段)安全关键技术和综合保障体系研究。
建筑技术防止生物灾害的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
公共安全示范城市,以我国灾害高危险区的典型城镇为对象,以城镇整体安全为出发点,以公共安全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建立与城镇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5、重点小城镇建设促进工程
在《小城镇发展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小城镇建设技术政策》为指导,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
制定与实施相关规划标准,实施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战略,科学编制小城镇规划,塑造小城镇特色,完善小城镇功能,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强化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供热供气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防灾减灾规划与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等。
 
强化重点镇环境建设与保护,包括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合理利用与保护,水、大气、声环境保护,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生态保护、环境管理等。
优化重点镇公共建筑和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包括优化公共建筑配置,优化居住区规划与建设,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等。
 
6、建筑业与住宅产业工业化、现代化促进工程
研究和推进建筑标准化,包括研究、制订和实施模数协调标准,实现部品与部品、部品与建筑物之间的尺寸协调关系;研究、制订和实施部品功能标准,以及部品生产、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标准文件,使设计、生产、供应、施工等各个环节得到有规则的连接。
 
研究和推广应用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包括住宅部品体系,开发和完善住宅部品的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住宅新型结构体系相关技术,完善各类住宅建筑体系,研究和推广应用定型化、配套化、系列化的整体厨卫及新型配套技术设备。
研究和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包括绿色建材的开发和应用技术、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技术;绿色建筑体系与设计、建造技术等。
推广应用建筑新技术,包括先进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与机具等。
研究建筑信息化关键技术,包括可视化设计施工一体化软件技术、建筑施工虚拟仿真技术和GPS技术在建筑施工检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基于IFC标准的集成化建筑设计支撑平台和研究建筑工程网络协同工作平台,搭建建筑业企业的ERP平台,开发电子商务环境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提出适于企业的CRM系统的解决方案。
 
(三)健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要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技术为支撑、政策法规为保障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健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各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积极培育与扶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按照国家和行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大型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管理,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3、通过加强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开展重大科研课题研究,强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知识创新和人才培育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继续发挥行业学协会和技术咨询机构的中介服务体系作用。
4、加大政府主管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法规制度环境力度。要创造规范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市场主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要通过实施宏观调控、提供服务和完善法规政策等,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在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推广方面,采取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的政策。
5、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技术创新的鼓励机制和方式。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大中型企业,要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奖励的重点对象,通过对优秀人员的奖励,调动更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奖励工作在创新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促进科技成果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
1、围绕城乡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基础设施与环卫设施,信息化建设等重点领域,强化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工作,务求取得实效。
2、改善推广机构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式。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探索推广机构革新途径,建立相应的推广协会、推广中心等新型科技推广中介机构,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并在省市建设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工作。
发挥投资商、开发商的主导作用,推进成套技术的系统集成。投资、开发商是建设链条的源头,在投资项目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时,推广中介机构即可跟踪参与提出较为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实现科技资源向资本的转化,为成套技术系统集成的工程应用创造条件。
推广中介机构要为成果推广提供全过程服务。科技成果工程应用需经过项目决策、规划、设计、生产、施工等多个环节,推广中介机构要强化全过程跟踪服务,发挥联系政府、行业、企业和市场的优势,为新技术推广提供市场化全过程服务。
3、要总结产业化基地建设的经验并围绕以下重点领域,扶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高效节能建筑材料,高效采暖、制冷系统设备,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与设备等;建筑垃圾处理、综合利用设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等设备及节水器具,垃圾处理与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与设备等。
 
(五)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促进建设科技跨越式发展
1、实施全球环境基金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
利用全球环境基金赠款,推动我国城市实施供热改革和节能措施,在寒冷地区较大幅度地提高城市住宅建筑和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效率。项目的重点是通过实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完善国家与地方政策、标准、技术手段,并通过相关城市住宅开发项目及其供热系统的节能技术创新和以技术机构能力建设为示范,推进北方城市供热行业改革与建筑节能改造。
2、继续做好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经济适用技术及示范项目。
根据中荷两国政府在中国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框架,重点在西部小城镇的供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领域,通过经济适用技术集成、示范工程、能力建设、形成市场化的机制和技术政策,以及成果扩散等活动,促进西部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发展及市场化进程,改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启动中德合作项目——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通过利用德国政府赠款,在项目实施期内,探索出适合中国北方城市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方式、技术和标准体系,并予以推广。重点在外墙外保温、屋顶地面保温、窗户保温、供热系统可计量改造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实现既有建筑用能能效的提高,同时总结出适合中国北方城市的改造理念、政策和技术。
4、推进世界银行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示范性项目。
充分利用GEF赠款,开展《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示范性项目》的前期研究,以前期研究为基础,选择有代表性的城市,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综合性地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示范项目,推动我国城市交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我国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
5、积极争取实施中德技术合作项目——中国西部城市资源节约与环境改善。
积极争取利用德国技术合作赠款,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制订资源节约型城市策略,开展资源节约型城市示范,改善中国西部城市环境管理。在西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城市,引入德国的先进理念与技术体系,编制城市资源节约与环境改善战略规划,在示范地政府的支持下开展建筑生态效率提高、综合水管理、城市交通等子项目,提高公众信息与意识,并对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与总结扩散。
6、推进中荷可持续示范项目的启动。
项目启动工作已经正式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荷双方将就项目管理办公室组建、示范工程实施、导则的制定、产业合作等问题进行直接交流与沟通,并落实项目的资金支持、项目活动、项目进度,争取在2006年全面启动。
7、中法合作“中国住宅领域提高能效与可持续发展”项目。
项目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地方部分拟在黑龙江省、上海市和北京市三个省市实施,具体内容包括寒冷地区农村住房供给(黑龙江)、既有住房供热改革(黑龙江)、北京整体环境质量改善、上海市供热与空调系统节能、促进产业合作、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合作等。项目的中央部分包括项目成果扩散、标准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