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料下载 > 作者专栏 > 正文 >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
发布时间:2006-10-30 点击数量: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
——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


袁 贵 仁 2002729

    我们这次会议是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高校社科学报工作会议。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召开过两次高校社科学报工作会议。第一次是1978年,在粉碎"四人帮"、开始拨乱反正的重要历史时刻,教育部在武汉召开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第二次是1984年,在北京召开了关于高校学报工作的座谈会,并下发了《纪要》。这两次会议和所发文件对明确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方向,促进学报的发展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距第二次会议已经14年了,我们已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党建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7·1"重要讲话和"5·31"重要讲话,这两个讲话是我们国家关于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还发表了三次重要讲话,这就是去年的"8·7"讲话、今年的"4·28"讲话和"7·16"讲话。我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大的时代背景。通过学习贯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总结、交流办刊经验,研究、分析高校社科学报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特点和趋势,认识、把握高校社科学报改革发展的方向和思路,开创21世纪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新局面。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主管学报工作的负责同志、社科学报的主编,以及部分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负责同志。在这次会议筹备过程中,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特别是两个学校的出版社、学报编辑部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出席这次会议的高校领导和高校学报的负责同志表示欢迎。
   在开幕式上,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同志作了讲话。他们的讲话不长,但是很重要,介绍了情况,提出了要求。要结合我们的工作认真地进行的讨论。 
   下面,我就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务,讲四点意见。
 
一、 高校社科学报的难得机遇
 
    在新世纪新阶段,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地位作用的重要讲话,使高校社科学报工作出现了极为难得的大好机遇。在总书记"7﹒16"讲话刚过一个月,我们召开这个会,就是要抓住三次讲话这个机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乘势而上,把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好,把社科学报工作做好。
   大家都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提出来的。去年的"7·1"讲话,全面地论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去年召开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开展"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党风教育,是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一个重要实践。今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继"7·1"讲话之后的又一篇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5·31"讲话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全面阐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理论、思想和政治上的准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懈地进行探索,不断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这是江总书记7月16日到中国社科院考察工作时所提出的两个"不可替代"。 "7·16"讲话,是继去年"8·7"讲话和今年"4·28"讲话之后,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从治党治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又一次重要讲话。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江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连续发表三次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哲学社会科学,对包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者在内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江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语重心长,构成了指导新世纪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纲领。认真学习,积极宣传,全面贯彻总书记的三次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推进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高校社科学报的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江泽民同志的三次讲话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在"8·7"讲话中总书记提到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在"4·28"讲话中总书记在谈到大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时讲了"五个高度重视";在"7·16"讲话中总书记又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为"两个不可替代"。他特别强调,"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同志们都应当从总书记的讲话中吸取力量,振奋精神,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任重道远,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大有可为。
    其次,江泽民总书记三次讲话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前进的方向和殷切的期望。
  在"4·28"讲话中,总书记提出了"五点希望";在"7·16"讲话中,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五点要求"。要进一步坚定热爱哲学社会科学、献身哲学社会科学的信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统领哲学社会工作,把"三个代表"作为衡量哲学社会科学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确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现实生活提出的、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把做人、做事、做学问有机地结合起来,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努力为加快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江泽民总书记的三次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的和职责。这当然也包括对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提出了任务、目的和职责。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面临多方面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四个大力加强"全面概括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当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重要任务。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大力加强对各门传统学科的研究,要大力加强对各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大力加强各门学科的理论和体系建设,大力加强各门学科的方法和手段的建设,通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建设,使之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理论创新和先进文化发展,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在"7·16"讲话中,江总书记还明确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界应当担负的职责。这职责是五句话:"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来的,其中既包括研究者,也包括学报工作者。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同志们都要牢记这五句话、二十个字,抓住当前大好的机遇,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切实地履行好我们自己的神圣职责。
 
二、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现状
 
    高校社会科学学报是高校主办的、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社科学报的基本状况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社科学报的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学报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明显提高,一些重点大学的学报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学术界和相关方面了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的重要信息来源。
   1.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目前,全国社科类学报有近千种,占全国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的2/3以上。学报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学报还有多种文字版,如维吾尔文、蒙文、藏文、彝文等。
   2.社会影响日益提高。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质量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推出了一大批理论精品,形成了一批名牌学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全国性评奖活动中,《北京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2001年,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组建的由1518种期刊构成的"中国期刊方阵"中,高校社科学报47种入选。其中,《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分别入选"双高"期刊、"双奖"期刊和"双百"期刊。在各省市的期刊评奖活动中,获奖的高校社科学报都占有很大比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被列入人文社科综合性期刊的50家中,高校社科学报有37家,占3/4。
   3.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高校社科学报在发展过程中,结合本校和本地区的优势和特点,开设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栏目,发表了一大批有力度、有深度、现实性很强的优秀理论文章。有些专业性的学报还成为反映该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代表性刊物,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在编辑规范化以及编校和出版印刷质量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学报普遍实行了"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在编排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走到了全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前列。从有利于学术文献信息传播和统计讲,这项工作十分有意义。各学报在编校质量、装帧设计、印刷质量等方面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5.已经形成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基本上完成了新老队伍的交替工作。目前,在学报编辑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大多数,学历层次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精的中青年编辑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骨干力量。特别是涌现了一批政治敏感性强、学术水平高、编辑经验丰富、富有奉献精神的优秀主编和编辑。高校社科学报中先后有四位主编荣获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称号,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办刊方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和赞誉。
   6.还成立了自己的行业学会――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该学会在团结会员、培训队伍,组织学术研讨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已成为联系各家学报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桥梁和纽带。

(二)高校社科学报取得的主要成绩
    高校社科学报的迅速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很大的成绩。
   1.对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功不可没。社会科学的发展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理论创新,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和新的见解。各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以专题、专栏或学术沙龙的形式,加强对各学科前沿问题、有较大学术理论价值的难点问题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问题的研究,提高了学报的学术含量。近年来,针对社会科学领域出现的不同学科之间整合和综合的发展趋势,各学报加强了对重大课题进行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在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的共生带寻找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发表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原创性的学术论文。特别是在文史哲这些传统学科方面,一些高校的社科学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些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也引起国外学术界的关注。
   2.关注现实,服务社会,为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贡献。在加强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高校社科学报十分重视重大现实问题,特别是一些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如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股份制问题、西部大开发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问题、高等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问题等,为党和国家解决重大问题提供参谋咨询和理论依据。有些论文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奖。
   3.在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社科学报从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际出发,依靠学校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及时发表本校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各种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成为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和扩大校际交流、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学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高校是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社科学报在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同时,注重对科研和教学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扶持了一批青年学人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教学科研的骨干。
   5.在提高学校声誉、树立学校的形象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是高校社科学报的同志们长期努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是高校领导以及学报学会的负责同志关心支持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在学报工作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报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三)当前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按照江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形势,高校社科学报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应当高度重视,切实解决。
   1.有些主办单位对学报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没有把学报工作纳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之中;对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研究和解决。这使高校社科学报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编辑人员的积极性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
   2.不少高校社科学报满足现状,"等、靠、要"思想较重,主动进取精神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学报多年来变化不大,办刊理念、办刊模式和办刊方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高校社科学报的竞争力不强。
   3.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报定位不清,选题雷同,内容重复,个性、特色不够鲜明,没有充分反映本校特点和本地区的经济、人文特色。    
   4.总体上说,目前高校社科学报还存在着发行量偏小,不同程度地存在求生存、图发展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社科学报面临的形势
 
    进入新世纪,科学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使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日益彰显。
    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重要讲话,表明了在新世纪,伴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和党建、民族复兴的新阶段,哲学社会学科的发展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发展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考虑到教育和生产相比,教育的作用具有长效性、间接性、潜在性,容易被忽视的特点,他特别强调要发展教育。在肯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提出现代化建设,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把是否重视和支持教育,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成熟和有远见,能否成功地领导现代化的关键和标准。二十多年后,江泽民同志考虑到教育中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具有长效性、间接性、潜在性,一般不容易被人们所重视的特点,他特别强调,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把哲学社会科学看作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否重视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已经成为新世纪新阶段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成熟,能否成功地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和标准。
   如果说,二十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在科学大会上的讲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带来了"科学的春天",那么,二十多年后,江泽民同志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三次讲话,明确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和"两个不可替代",突出了邓小 平科学当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刻内涵,凸显了新世纪新阶段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无疑将带来"哲学社会科学的春天"。高校社科学报是哲学社科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哲学社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园地,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传播和展示的重要工具和窗口。重视、关心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重视、关心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与此相关,也必然对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中:一"和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中的"多",是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的矛盾和要解决的难题。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思想政治文化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可避免。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面也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文化多元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多样化和思想多样化的背景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保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同时积极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优秀成果,从而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大学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传承、交流的桥梁,大学社科学报就是古今、中外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冲突、融合和创新的前哨阵地。在这里,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必将展开激烈的冲突和斗争。有吸纳也有排斥,有渗透也有抵御,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在这种吸纳与排斥中前进,在这种抵御与融合中发展。高校社科学报应当是一切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论生长发展的园地,应当是对一切片面的、错误的、落后的理论开展批评的战场。始终反映先进思想文化的成果,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要求必须很好地把握高校社科学报的办刊方向和宗旨。
    进入新世纪,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期刊不可避免地面对强大的、成熟的国际期刊市场的冲击和挑战。从产业化的标准来衡量,我国的期刊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存在诸多问题,高校社科学报所面临的挑战就更为严峻。虽然在入世之初,我国出版界还只是开放图书零售业,但是,外国出版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科技手段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会以零售业为突破口,与我国出版业展开激烈的竞争。我们应在更广阔的背景下研究和解决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问题,充分认识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期刊业的深远影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为应对入世挑战,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1年联合下发了17号文件,要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要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做大做强,提高实力、活力和竞争力。新闻出版总署相应制定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创立有世界影响的名牌期刊战略。国际竞争,和为了应对国际竞争而展开的国内竞争,对于每一份高校社科学报来说,无疑既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目前总体上还全、散、小、弱"状态的高校社科学报,与中央要求的做大做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因此,每一份高校社科学报最终都将经历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大家都要站在时代的前列,按照总书记"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正确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从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高度,认清历史使命,肩负时代重任,为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学报而不懈努力。
    回顾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相伴而生的;高校社科学报是随着高校的发展而发展的。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为高等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贡献,是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根据,是高校社科学报的历史使命,是高校社科学报所给予高校和社会的最终回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面临着大好形势,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正面临着大好形势,高等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大好形势。可以相信,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将有更多的名校产生,更多的名学者涌现,更多的名作品问世。这将为高校社科学报提供极为丰富的资源,也因而呼唤更多高水平的高校社科学报的出现,使之成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桥梁,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塑造高校形象、创造高校品牌的重要途径。
   因此,所有的高校社科学报的主管者和主办者,都要把关心、支持高校社科学报,看作是关心、支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关心、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关心、支持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都要像重视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重视学报工作,像重视教学科研人员一样重视学报的编辑人员。
 
 
四、高校社科学报的主要任务
     江总书记"5·31"重要讲话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时代的发展给高校社科学报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我们要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际行动落实江总书记三次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开创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的新局面。

(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
    首先,高校社科学报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当前,要把学习、宣传、研究、贯彻"三个代表"思想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为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作出贡献;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刻,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严格把关,严守纪律,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积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第三,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实行学术自由和讨论自由。要善于区分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在学术方面,要允许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争辩,相互批评,甚至允许犯错误;在政治上必须坚定不移,旗帜鲜明。高校社科学报要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服务,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营造良好的氛围。 
  第四,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鼓励、引导和支持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研究重大实际问题和研究重大理论并不是矛盾的。高校的基础学科特别强,更有利于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全面解决实际问题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解决实际问题,会促进理论的发展。理论发展并不是概念之争,更多的是在解决社会提出的重大实践问题中发展的。高校学报还应当在促进文理融合,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 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高校社科学报的前途在于发展。只有发展才有贡献,才有位置,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解决前进中的一切问题。发展的问题首先是质量问题。质量是学报的生命。质量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满足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研究总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报编委会、编辑部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根据科学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需要策划选题。这是主编们的眼界所在,水平所在。学报编辑的主要工作是出谋划策、穿针引线和深度加工。学报不能消极地等待送上门的职称稿、关系稿、人情稿,而要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学报既可以学科为主题设计栏目,组织稿件,更要以问题为中心设计栏目,组织稿件。从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把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文科的不同学科之间以及文科和理科结合起来,把出成果和出人才结合起来。争取每份学报每年都能拿出几篇有份量、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的传世之作。
   发展问题无疑包括数量问题。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这方面,学报还要做更大的努力。现在高校社科学报发行量不大,每期印数多则几千册,少则几百册,这将会成为今后制约高校学报发展的生死攸关的问题。因为,没有足够的发行量,就意味着没有足够的读者。办刊物总是给人看的。一个刊物,没有读者,就没有经济效益,同时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可以不考虑消费者需要,不看市场行情,不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不过多进行效益方面的考虑。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所有的生产,包括精神产品的生产,都不能再这样干。一本刊物,它是宣传品,也是商品。在生产中,必须确立消费者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在这个方面,高校社科学报,和图书出版业相比有差距,和广播电视业相比有差距,和报业相比有差距。现在报刊竞争相当激烈。报刊,包括我们有些党报党刊,也存在发行量问题,也需要做很大的努力。我们说我们的报刊宣传的都是马列,但是没有几个人订,没有几个人读,实际的效果就不理想。我们的观点是对的,总是要人们看,要人们接受后,才能变成人们的行动。就是和期刊业相比,和其他类学术期刊相比,我们也有差距。现在全国的期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目前我们国家发行量过百万册的刊物有二十多家。我们的刊物的性质和这些杂志的性质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相比,但应当说,我们还有努力的余地,还有发展的空间。现在只有几百份订户的刊物,是很难办的。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发行量的刊物,最终是没有出路的。当然,哲学社会科学宣传带有指导性质、教育作用,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考虑,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但那毕竟是少数,不可能说保护所有的刊物,那做不到,也不现实。而且保护也只是扶持而已,要想通过保护使期刊得到蓬勃的发展,旺盛的生机,也很难办到。所以,我们在考虑社科学报的意识形态性质、文化性质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它确实有一个经济效益的问题。所有精神产品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但是完全不考虑经济因素,在当前的大背景下,也是很难坚持的。

(三) 不断弘扬与时俱进精神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是高校社科学报保持生机、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也应当是高校社科学报主管、主办和主编同志们的不懈追求。
   首先,是学报定位的改革创新。学报是高校办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作者只是本校教师,或者只是高校学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校社科学报要为高等教育服务,也要为国内外学者服务,为一切对社会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定位准确是办刊成功的根本。所谓定位,即刊物的读者是谁,你编写的文章,主要是给谁看的,在整个过程中,头脑中应当始终有这个概念。定位不清楚,我们的工作就难免带有盲目性;定位不准确,我们工作的效果就难免打折扣。目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不能说没有定位,我们总的定位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但是,如果我们近千种刊物是同一个定位,对于每个刊物来说,就等于没有定位。这对于整个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大家的杂志差不多是一样的,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他对于你这本刊物,一年感兴趣的可能只是两三篇文章。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个人都很难会掏钱去订这份杂志,他宁肯复印,宁肯借阅。 
   第二,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要改革创新。高校社科学报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就是要有别的刊物和学报不能替代的方面。如果别人不能替代你,那你就是重要的,不能没有的;如果是别人可以替代的,别人是一流的,你是三流的,那就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就是说,你的定位应当是一个方面与别人不重复的;另一个方面虽与别人重复,但你是比别人好的。如果你有这两条,你的刊物肯定会有人去看,去读,去订。如果没有这两条,就很难。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高校社科学报,应当是一个百花园。办学报不能只是一个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要反映本校的优势,本地的优势,不要求大求全。现在我们办学报的办刊理念,是一种综合性的、大而全的理念,所有的学科,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样样都有。
    历史上,由于重点大学比较少,学术期刊比较少,特别是由于过去的学术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单一,这种理念是可行的,也做出过很大的贡献,曾经出现过一些知名的学报。但现在,重点大学多了,重点刊物多了,信息获取渠道也多了之后,要想成为名刊就相当困难了。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办刊的观念也要随之变化。据了解,现在国外和境外类似我国现在包括众多学科的刊物已经很少了。对于近千份的高校社科学报来说,都要树立一个特色化的发展理念,相当一部分刊物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一部分学校是世界知名的,它的学报也是好的,将来还会有一些综合性学报。但是更多的学校,更多的刊物,可能要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否则的话,在竞争中,人家订了那份就行了,就不可能还订你这份学报。这将对我们坚持不懈地办下去产生难度。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无疑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每个刊物都有很长的历史,一下子完全变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但问题是,我们对发展趋势、方向的把握要正确。这就是,方向要对头,方法要灵活,步子要稳妥。首先要把握期刊发展的趋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把握这个趋势之后,怎么做?可以因校制宜,不一定都采取一个模式,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步子要稳妥,是说要实事求是,有序推进,不可能一声令下,明天全改了,做不到。
    树立特色化的发展理念,走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从长远看,从全局看,可以有上、中、下三策。作为上策,全国高校可以统筹考虑,根据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集中力量,由一个学校牵头,依托全国性各专业委员会、学会,办高校社科学报各专业专刊。它还是学报,但是是哲学,是经济学,是法学,是文学,是历史学,是人类学,是社会学,等等。就是说,高校系统利用我们最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办出自己的特色。你这本刊物,所有这个专业的人都需要,甚至需要保存,需要订阅。这个工作比较难,但这个理念,是可以考虑的。就像我们现在经常讲的,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全面发展,但这并不要求每个学校,每个学报都要在所有学科上全要下功夫,全要用力,平均用力。这个你做不到,因为你没有这个优势,也没有这个特色。对于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来说,从总体思路来说,可以也应当这样考虑,我们支持有关高校牵头承办某专业的高校学报。第二是中策。中策就是鼓励若干高校社科学报合作,或叫联合,组成联合编委会,进行相对集中的学科专业分工。比如说,某三个学报或者五个学报都很强,每家都有自己的强项,但又不是每个专业学科都是全国一流。这样,经过分工合作,可以把某专业学科方面的稿件都集中到一个刊物里面去,形成相对优质和特色,大家都对这个共同体、联合体发表的论文的质量、水平相互把关、相互承认。这工作可以通过我们学报自己去沟通,去协调,互相支持,共同繁荣。下策,就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这虽是下策,但是最实际,目前最普遍可行的。我们希望所有学报在保持现在高校主办的格局下,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和科研优势设立专题栏目,走专题化的发展道路。我这个学报比较全,但是我有几个栏目,是全国任何一个学报都不可比拟的。你要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看这个刊物,就要看这个专栏。应该说,专栏的设立,有助于深化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学报带来社会声誉,吸引众多读者。这也是过去有的学报的成功经验,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力争每个学报都有自己的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总之,在激烈的期刊市场竞争中间,要以质取胜,在特色上下功夫。全面质量,一般学校都做不到,但是办出特色,以特色取胜,是可以做到的。努力设计和塑造自己刊物独有的文化性格特征,千方百计地使我们自己的刊物成为与众不同的、无可替代这一个",在全国的众多刊物中间,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报的百花园中成为一支奇葩。
    第三,高校社科学报的改革创新,还包括从更深的层次上,对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进行变革。
    一是加强办刊体制改革。这几年,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按照李岚清副总理提出的"调整、共建、合作、合并"方针,进行了很大的改革。高校的社科学报,也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积极地探索改革创新之路。比如,校内各个学术期刊之间,学术刊物和学校的文化产业之间,以及高校学报之间的调整、共建、合作、合并。有的学校,自身有十几个、几十个刊物,过去常常是一个系、一个所、一个中心主办,在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之后可以重新进行规划,调整,该合作的合作,可合并的合并,然后腾出一些刊号,根据社会的需要,办一些又坚持正确方向,又适合需要,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刊物。在这方面,学校有一定的调控权,有文章可做。这是有利于学术期刊发展的。有些学校还成立了期刊社,甚至把期刊与出版社合并,统一调配资源,优化人员结构,都很好。因此,可以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不必强调一个模式,不能认为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就只能永远是这样。即使有些很严肃的政治理论刊物,也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事可做。通过我们的工作,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现从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实现从数量增长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刊物将来还会有,还会增加,因为有些新的专业,新的事业出现,它需要这份刊物。但是现在最迫切的,是要提高现有刊物的质量,提高它的社会效益,以及它的经济效益。当然,社科学报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不能违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要认真地学习、借鉴国内外期刊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成功经验,不能一阵风,凭想当然办事。总而言之,需要开动脑筋,开拓思路,多想办法。做任何事情,很难说只有一条路,也很难说只有一个办法。
   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这几年,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较大。但学报过去只是学校整个改革的一个方面。现在要从学报的角度进行微观的改革。应该充分地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学报的编辑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讨论。编辑的一个最基本的素质就是眼界。编辑不一定每个人能写出好文章,但是能够发现好题目,能够看出好文章,这就不容易。这个眼界不能关在屋子里想,它需要交流,国际国内的交流;交流多了,见多才能识广。应该鼓励学报的编辑们参加一些国内外的重要学术交流,鼓励学报的编辑们到学校的相关系所去兼职。在兼职中了解学术的前沿,把握学术的进展,洞察学术的趋势。做好编辑队伍的建设工作,还要积极地吸引学校知名学者到学报兼职。高校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多,学报的同志可以到系所去兼职,做一点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吸引知名学者到学报兼职,参与课题的策划,甚至兼做一些栏目的主持人。既然是我们自己的专家,可以请他来,这个特色专栏就请他主持。办法无非是两条,一个是学校给他记点工作量,算他一项工作;二是从学报的角度给他一些报酬。不用高校的专家去策划和组稿是非常可惜的。这些学者名人,他在学术界有影响,有联系,可以组织优秀的稿源,他可以跟踪学术前沿。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请那些思路比较开阔,学风比较正,又热心这项工作的同志,利用他们的联系,他们的威望,设一些栏目,选一些题目,组织一些作者。通过学者和编辑的双向兼职,通过编辑队伍的专兼结合,找靠得住,能干事的同志,组成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懂经营的精干高效的编辑队伍。这样就可能更主动地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地去组稿、约稿,甚至为了有些重大的选题,可以组织研讨会,可以组织专家评审会。如果每个学报每年为组织几篇重大文章,比如说能够作为“五个一工程”等重大奖项的参评文章,至少可以提名的,组织研讨会、座谈会是必要的。为了把文章写好,可以用一个专家的名字,可以用几个专家的名字,也可以用课题组的名字。我们的编辑也参与其中,一起研究,一起工作。这样真正地实现我们名校、名人办名刊的理想。名刊的前提是名人,基础是名校,没有前面这个前提或基础,办名刊是不可能的。
   三是编审制度的改革。鉴于学术成果判断的专业性、复杂性和严肃性,学报应按照新闻出版总署有关文件的要求,建立严格、规范的稿件三审制度。一些重点大学的学报应学习国际学术期刊界的普遍做法,逐步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社科学报要严守学术规范,通过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要求,通过对学者的他律,引导学者自律。我们学报有一个把关、选择和导向作用,这是别的方面不可替代的。如果通过我们的工作,逐渐形成一个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学术规则和道德规范,那我们在学风建设上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社科学报要倡导平等探讨问题的学术氛围,坚持平实、严谨的文风,通过对稿件的严格把关,杜绝抄袭现象,力戒浮躁情绪。我们要通过学报的编审制度建设,通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报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良性互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工作作风。学者的学风好,会促进学报的学风好,反过来,学报的学风好,也会引导学者的学风转变。我们要大力提倡祖国高于一切,人民利益至上,社会责任第一的精神;大力提倡勤奋敬业、知难而进、精益求精的精神;大力提倡团结协作、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精神,用更多的优秀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的工作大局服务。
   为了支持学报的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教育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强对高校社科学报的宏观管理,分层次、分类别地对社科学报工作进行指导。
   1.启动名刊工程。教育部将选择若干重点大学的优秀学报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在三五年内形成一二十家高水平的大刊、名刊。当然这些大刊、名刊是相对的,是在我们高校系统中间最好的。通过教育部和学校共同的努力和支持,帮助这些刊物进一步发展。
   2.教育部要建立和完善对高校社科学报的评估、监督和激励机制。在适当的时候,由教育部出面,组织评选优秀学报和优良学报。对办得好的学报,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水平低,办刊质量差的学报,要限期整改;同时,要建立正常的退出机制,确保学报的整体质量。学报将来也会有生有灭,会不断有新的学报产生,也会有一些学报退出期刊市场。
   3.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学报编辑队伍的水平。可以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的同志,甚至也包括别的行业,如出版社、电台、电视台,这些做得好的同志介绍点经验。当然也包括业务上的提高。这些工作对大家了解信息、掌握政策,把握趋势,提高水平将会是有意义的。因为任何人,即使原来水平很高,也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提高。
   4.教育部支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在组织学术研讨、培训编辑人才,进行学报评优等方面开展工作,鼓励学会为学报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这个学会的几任领导都是我们的老主编,经验丰富,事业心强,而且对整个情况也比较熟悉。学报学会多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将会积极地支持学会开展更多的工作,促进全国高校学报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希望各高校进一步支持学报和加强对学报的指导,将社科学报的发展列入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有明确的校领导来负责学报的工作,学校的领导班子每年至少听一次学报工作的汇报,发展的设想,研究解决学报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学报的主管领导要经常了解学报的工作情况,保证学报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遵守国家的法律和规定,使高校学报真正成为高校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各高校要支持学报的改革。学报的改革不可能完全自己进行,它只是学校的一个部门,需要在学校整体改革的背景下进行,需要学校的支持。要鼓励学报在办刊理念、办刊方式、用人制度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包括优稿优酬,采取措施鼓励多出好文章。支持和引导学报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要给学报以经费上的更大支持,改革要有成本,为了将来理顺体制和机制,在改革过程中,投入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少。各高校还要支持学报办公条件的改善。现在学者的研究手段都进步了,如果我们学报的手段跟不上,就会影响学报的质量。
   各高校要选派一些政治上强,业务上精,德才兼备,勇于开拓,敬业奉献的优秀人才不断充实学报的队伍,加强学报的领导,使他们成为刊物的核心和灵魂。学报主编的作用很大,他要在充分听取专家和编辑人员的意见的情况下,决策和拍板。他的境界,他的眼界,他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报的品位和质量。所以,选拔好学报的主要负责人,是非常重要的。在职称评聘和福利待遇方面,要把学报的编辑人员作为专业人员加以考虑。学报的工作要有专业背景,没有专业背景,你做不好;学报编辑要做无名英雄。学报的许多同志为学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无私地奉献一辈子,是非常值得尊重和敬重的。应当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给予支持,至少把他们看作是高校专业人员的一部分,在学校内部管理改革方面,重视这一部分同志的待遇。
   最近,为了落实江总书记所说的"四个同样重要",教育部将围绕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采取一系列措施,其中一个内容就是制定一个《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希望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
   同志们,我们生活在充满机遇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认真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办好高校社科学报,为治党治国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