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研究 > 行业动态 > 正文 >
颜帅在中国高校自科学报研究会建会2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7-05-30 点击数量:

在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建会2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颜 帅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海口隆重集会,庆祝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建会20周年。抚今追昔,我们首先要向20年前以陈浩元同志为首的创建研究会的老一代学报编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向关心、支持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各有关部门、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今天继续奋斗在高校科技期刊工作第一线的广大会员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20年前,正值国家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一批有热情、有思想、有作为的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工作者顺应时代需要,组建了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从此以后,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者有了自己的组织,编辑出版逐步规范,编辑队伍不断壮大、人才辈出,期刊出版和学术水平有了明显进步。高校科技期刊作为国家科技出版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声誉越来越好、影响越来越大。

今天我们庆祝建会20周年,除了全面、认真总结高校学报等科技期刊取得的成绩、经验外,更重要的任务是准确认识当前国内外学术出版的新形势,明确今后一段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新任务,同心协力,为努力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为进一步扩大高校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而努力工作。

1 国内外学术出版的新形势

在国际上,科技期刊出版有3个重要的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市场兼并使得大出版商更具垄断性。如爱思唯尔(Elsevier)现出版2 000多种期刊,其中1 400种被SCI收录。施普林格(Springer)是世界著名的科技出版公司,通过Springer LINK系统提供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的在线服务。2005年荷兰克鲁维尔(Kluwer)出版公司被施普林格合并,克鲁维尔的电子期刊也被收录在Springer LINK系统中。该系统在清华大学建立了镜像站,提供的全文电子期刊共有2 466种,电子丛书共有700多种,具体学科涉及数学、物理与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经济学、法律等。

第二个趋势是学术期刊从以纸介质出版为中心转向以网络出版为中心。在数字环境下,科学家做研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研究成果交流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其中比较明显的是有些研究项目生来就是数字的,其研究发现(如三维图像、大型数据等)已经不能用纸介质、而只能靠网络来传播和交流。从成果利用的角度看,学者以到图书馆查阅印刷版期刊为主要的文献查询手段,受到利用各种网络搜索工具在屏幕上浏览的强力挑战。学术出版是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服务的,它们从印刷走向网络,使期刊的发展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

第三个趋势是期刊的经营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纸介质的环境下,学术期刊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从作者到出版者到用户的直线运动。随着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作者发表的途径、成果公布和利用的方式等都日趋多元化,开放获取、机构仓储、自我发表等都从概念走向了现实。在网络环境下,期刊“期”的概念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我们可能经常发表某些单篇论文组成的预印本,我们销售的也可能是单篇论文。即便要评价论文或作者对科学的贡献(亦即评价出版的有效性),用单篇论文的在线下载次数或销售量,可能也会更客观公正。

从国内看,近年来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也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2006年12月30日,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印发《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一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把开发、扩大农村出版物市场,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基点;二要立足于转变增长方式,从主要依赖数量、规模增长的粗放模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推动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三要立足于优化结构,把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作为主线,积极推进以资产、资源为纽带,跨地区、跨部门、跨媒体的多种联合,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四要立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数字出版,打造现代内容产业,提高民族新闻出版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007年4月12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期刊出版形式规范》,从2007年7月起依照该规范对全国期刊的出版形式进行全面检查。

为加强我国科技期刊资源建设,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更好地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提供支撑和保障,逐步实施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建设,2005年底科技部启动了“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项目。按该项目的整体要求,“精品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和网络服务系统”子项目目前完成全文数据库与网络服务系统的设计并搭建了网络服务的原型系统。

2006年7月,中国科协启动了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该工程分三类:A类——冲击国际知名科技期刊,每项每年资助25万元;B类——争创国内精品科技期刊,每项每年资助15万元;C类——精品科技期刊能力培育,每项每年资助5万元。2006年度资助的各类期刊总数为106项,其A类、B类、C类期刊各5项、40项、61项。2007年5月,中国科协对2006年度资助项目进行了总结验收。通过总结验收,排名前约四分之三的期刊作为延续性项目。延续性项目继续获得2007年度资助,非延续性项目不再获得2007年资助。

教育部科技司于2006年7月委托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组织开展“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奖评比活动”。共评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52种,优秀期刊98种,特色期刊100种。从评比结果看,此次评出的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在国内各类期刊各种排名都是比较靠前的,还有的期刊被多家国际著名检索机构收录,在国际、国内都有比较好的声誉,得到了高校内外学术界认可,经得起高校内外期刊编辑同行的检验。《中国教育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编辑学报》等也对此次评比活动进行了报道。中国知网(www.cnki.net)2007年初开辟“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导航栏目,并在中国知网首页上展示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徽标。《中国新闻出版报》分别于2007年5月14日、6月12日、10月31日3次辟专版介绍了部分获奖期刊。

2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的任务

可以预见,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还会进一步改革,科研成果传播途径也将日益多样化,科研绩效评价办法也会逐步采用国际通行办法。随之而来的是,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科技期刊的管理、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等也必然会有比较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科技工作以及科研评价的新形势,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期刊学术交流、学术批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的作用,是所有高校科技期刊工作者面临的事关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高校科技期刊有自己的办刊优势。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多,产出成果多;各校基本都提供了必要的办刊条件,有的还在逐步改善;高校中青年教师多、研究生多,作者队伍庞大而稳定;校内教师、学生又是期刊的重要读者群和利用者,期刊编辑人员可以比较方便、快捷地获得出版反馈信息。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应国际、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大趋势,为全面提高高校科技期刊学术和出版水平、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科技期刊的社会地位而不懈努力。

1)转变办刊理念、明确目标定位、改革管理模式

转变办刊理念的工作首先是要对高校学报重新理解。原来高校学报的传统定义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这样的定义,导致了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学报的内向性和综合性。“高校学报”这个名称本身没有问题,或可以继续使用,关键是它的内涵要变。高校学报应该纳入“高校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的核心内涵来理解和管理。“高校主办的科技学术期刊”既包括了冠以“某某大学(学院)”的学报,也包括了高校主办的其他科技期刊(如《地球科学》……)。这样对今后及整个高校科技期刊的管理是有好处的。内涵改变了,高校作为期刊主办者的地位没有变,期刊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宣传高校科研成果的基本任务没有变;所改变的是倡导高校学术期刊在更大范围内或更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和评价,也同时在更大范围内接受学术界的评价。

在这种办刊理念指导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具体办刊和管理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且也应该是发展的,不必“从一而终”。高校期刊在改革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科学的、准确的定位是高校期刊改革的依据。在目前的情况下,努力办好与高校科研实力相应、层次相当的科技期刊,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应是高校科技期刊努力的总方向。根据学校的总体规模和学科特点,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可以有不同的面向:面向世界、面向全国、面向行业、面向地区、面向高校,等等。

2)提高高校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

在准确定位的前提下,提高各类别、各层次高校科技期刊的内容质量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提高内容质量的具体工作主要有三,一是提高稿源质量。稿源质量决定期刊学术水平。你要把期刊办成什么水平,就必须千方百计地去争取适合那个水平的稿源。二是提高审稿质量。审稿的主要环节有2个:同行专家的评审、编委的审查。目前要特别重视的是同行专家的评审,包括专家遴选、时间要求、评审意见分析与处理等。三是提高编辑质量。这里主要指的是编辑加工,包括一致性检查、规范化标准化、语言文字把关、图表处理等。内容质量提高的具体体现是:有一大批高校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指标排在同地区、同行业或同类别期刊比较靠前的位置。

3)争办高校精品、特色科技期刊

创办高校精品科技期刊既是顺应国家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树立高校科技期刊楷模的需要。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应是满足以下条件的期刊:在各种期刊评价中排名比较靠前、编辑加工精良、印刷装帧精美、学术界普遍认同、基本实现网络化出版。高校精品科技期刊是记录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交流学术成果的重要舞台。

在1 000多种高校科技期刊中,都办精品是不现实的,也没有必要。但是,树立并突出自己的特色,是包括精品期刊在内的所有高校科技期刊都必须要做的工作,也是高校科技期刊全面扩大社会影响的出路所在。特色包括方方面面,既有期刊的整体学科特色,也有栏目特色,等等。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在期刊之林彰显自己,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数据中为人瞩目。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立校之本,这个“本”恐怕都是各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高校的编辑出版者对本校的学科、专业应该都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对如何从反映本校特色入手,创办具有特色的科技期刊应该不算很难。我们可能要花很大气力的地方是转变固有的办刊理念、处理好办精品与显特色的关系、解决好突出特色与反映各校科研成果的矛盾。

4)建立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出版机制

与大多数国内科技期刊一样,目前高校学报等期刊基本都是以院校为主办单位,办刊人员、经费、场所主要靠主办单位提供,集编辑、校对、发行为一身,有的编辑部还肩负排版、印刷的任务。建议政府指导,行业学会牵头,改变目前的办刊体制和模式,合理布局,重新组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建若干个地区性或全国性的高校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把分散的办刊力量集中起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除了组建新的以现有高校学报出版为主的期刊出版单位这种模式外,还可以考虑鼓励高校出版单位集成出版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包括高校以外的单位出版的科技期刊),参与期刊的出版经营,培育高校出版单位新的效益增长点、扩大出版规模。这样也可以减轻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单位的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使排版印刷、发行、版权合作等经营内容专门化、集约化,提高期刊出版效率。

5)完善高校科技期刊网络化出版

如前所述,学术期刊正在从以纸介质出版为中心转向以网络出版为中心。网络出版包括作者在线投稿和查询、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办公、期刊内容在线发布和利用等期刊编辑出版的全过程。目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除了在网上发布期刊内容外,正在或已经建设了在线投稿和编审系统、网站等,显示出了网络出版的良好发展势头。尽管印刷版还有存在的理由,某时某处甚至比网络版更有优势,但网络版具备更多现实的和潜在的功能,已是不争的事实。以文献链接为例,在线期刊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影响是印刷版所不能比拟的。“链接成为用户的需求之一”。所以,我们现在要努力的方向是推动网络出版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本次年会以“网络环境下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与出版”为主题,初衷也是如此。

以网络出版为中心,对高校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编辑出版技能需要提高,我们的工作流程可能需要转变,我们的标准规范需要更新,我们的期刊评价方式需要改革,等等。

6)实现向高校科技期刊协会的转型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在教育部、民政部、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关怀、支持下,通过全体会员的努力工作,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外科技期刊界有重要影响的学会。随着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高校科技期刊的办刊理念、功能定位出现变化,各校对学报等科技期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会现有名称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6年11月召开的本会五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议、五届三次理事会议讨论决定,积极探讨研究会更名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协会”。

高校学报事实上是高校科技学术期刊的主体。研究会更名有利于包括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内的高校科技期刊深化改革,是研究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名称更改,意味着我们的会员构成将发生变化,我们的功能将得到拓展,我们的影响将更加扩大。

但是,无论是否更名,我们这个纯粹的群众组织一定会一如既往地积极反映会员的诉求,一定会忠实地维护广大会员的利益,一定会把我们共同的事业——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不断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

同志们、朋友们,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新要求。作为社会主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部分,高校科技期刊的出版也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为维护和光大高校的学术声誉,为我们的期刊和编辑出版工作者都有更加美好的明天,为我们自己的组织有更加辉煌下一个5年、10年、20年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