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研究 > 行业动态 > 正文 >
台湾期刊业商业运作对大陆同业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7-05-31 点击数量:

2005年12月11日至20日,笔者随中国期刊协会代表团一行18人赴台湾访问,先后拜访了台湾出版业和其他媒体业的一些重要机构,与台湾期刊业和出版业界的同仁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座谈和对话,走访和考察了市、县、乡镇和村各级书刊销售渠道和文化服务设施,并与代表团中来自全国各地杂志社的老总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从而对台湾期刊业的状况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期刊商业运作成熟、完备、高效

台湾,被当地出版业的同仁们认为是一个“活泼有劲的杂志社会”。台湾每年出版新书43000种,万人新书种数为18.9种,位居世界第二,而所有的图书出版社都编杂志,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杂志、图书两栖编辑。台湾地区在政府注册的杂志共8100多种,人均种数和册数均居世界前列。真正进入市场发行的6600种,民众日常阅读并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约600至1000种。期刊年收益为60亿港币,其中1/3来自广告,2/3来自发行。

一、期刊业的发展方向明晰,市场机制明显,战略意图明确,操作思路明白

台湾是一个充满书香和杂志的社会。与大陆的13亿人口9000种杂志(畅销市场的约1000种)相比,台湾有2300万人口6600种杂志,的确是不可思议的热闹和蓬勃。这其中有数量众多的非商业杂志,如机关、团体、企业、同仁所主持的杂志,表现出他们乐于以杂志作为学习和沟通的途径。商业杂志的多元多面和精细服务,则反映出期刊业发展的市场目标。几乎只要有一种社会兴趣存在,就有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杂志面世和拥有市场。台湾业界人士自称:“论及杂志种类、发行总量、广告市场等方面,台湾杂志的出版与应用,不但在华文圈中首屈一指,在品质与创意上,亚洲地区恐怕也仅次于日本。”

数字化、国际化、企业化、集团化,是台湾期刊业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出版物市场竞争的战略思维。近年来,台湾期刊业发展表现为三大趋势。一是数字化(他们叫数位化)趋向明显。电子杂志掀起新的阅读热潮,自2003年起,已有20余种杂志数字化,而且数字印刷(按需所取)、数字版权保护、数字广告发行、数字销售服务、数字书刊店等一条龙服务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二是国际化色彩加重。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杂志集团纷纷建立了台湾的分公司,选择台湾作为他们进入华文市场的试金石。来自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企业家也通过投资或收购参与了台湾的杂志社群,世界各地的杂志则更多地通过授权经营和版权合作,把产品带入台湾地区,把商业运作机制、办刊理念和资本带入台湾文化消费市场。这些变化既给台湾期刊界带来更宽广的视野、更新鲜的经营方式、更丰富的展示内容、更雄厚的经营资本,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使阅读市场和出版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下一阶段行业竞争的关键。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锋、嫁接、融合,使细化服务、精化服务和优化服务成为重要的竞争内容,得益的当然是广大受众和消费者。三是企业集团化运作成为主导。有香港TOM背景的城邦出版集团成为台湾书业、刊业中的大哥大,即是最明显的例证。这种集团运作,不仅能够发挥内容产品的多向互动,而且能够增强集团并购和资本运作的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规避投资风险、决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引领、整合众多中小出版企业,在长期和多元投资中共同受益的母体孵化机。

靠近大陆、走向大陆、落脚大陆,是台湾期刊人的期盼。在具体的对大陆出版业挺进方面,台湾业界的认识也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一是要把大陆的内容资产变成他们自己的盈利机器,如对《狼图腾》和《最后的贵族》版权引进。二是在大陆复制他们的业务,从版权输出到产品进入。三是为两岸建立一个沟通交流的流动平台,为市场建立一家跨越两岸三地的强大的公司,为自己建立一家在大陆市场上拥有资产和生意的出版公司。在出版业的市场运作上的捷足先登,美、日、欧对台湾市场的进入和占有可见一斑,香港对台湾出版业的控制和进入可见一斑,台湾对大陆出版物市场的瞄准和计划可见一斑。

二、开发内容产业,平面媒体多种形态互动,多维媒体各种手段互用,成为台湾期刊业乃至整个出版业的明显特征

所有的图书出社都可以办杂志,所有的期刊编辑都同时编书籍和其他出版物,连东森集团也有平面出版业务图书、杂志、报纸在大市场的同一目标引导下,形成良性互动,同一个内容产品,用怎样的形式出现于市场更有可能受到青睐,那么出版者就会选择哪一种更为合适的形式。

娴熟运用出版资源。解除报禁之后,台湾出版界将出版载体这一无限资源运用得淋漓尽致。大大小小林立于街头巷尾的漫画店品种数不尽、数不清——每一个小小的薄册子就要占用一个书号,在现有的书报刊经营点上所看到的杂志书都有数百种之多,这种以刊代书或以书代刊的产品,既有期刊的灵活机动,又有图书的相对稳定和厚重,体现出台湾出版业同仁对于平面媒体各种形式和形态的开发和运用得心应手。

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与香港地区,大陆的广州、上海等沿海地区将广告收入作为媒体(平面)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同,台湾期刊业的广告始终占1/3的份额,它反映出媒体自身的价值、媒体以内容为主的独特追求、媒体并不完全为商业利益所控制(当然也与岛内广告市场的促狭有关)。这一点和大陆以北京地区为核心的期刊出版业的经营略为相同。

动漫产业登堂入室。自从动漫在台湾地区登陆以后,以电视手段、书刊手段和网络手段相互交融的动漫企业相继问世。台湾的痞子蔡之后,图书业中的动漫,几乎把所有的产品形式运用殆尽,虽然不抵日本动漫的进攻,但与韩漫的交手中明显占有优势,不像大陆的漫画业,一旦韩流进来,立即形成一边倒。动漫系列的专门期刊并不多见,但期刊的动漫风格与设计比比皆是。书刊与电视网络媒体互动的动漫群体则各领风骚。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崛起,几乎给动漫注入了强心剂。动漫产品类别的明显界定,即分为十八岁以下阅读类、十八岁以上阅读类和成年人(已婚)阅读类,不仅表现在所有书报刊经营点上的警示和区域设立,也表现出动漫产品对目标读者群口味的刻意追求和一网打尽。

比较有趣的一个细节。台北杂志商业同业公会的理事长开玩笑说,台湾的图书和杂志太多了,应当向大陆学习实行书号刊号管理,不想竟满座哗然。

三、行业协会组织完备,管理幅度广阔,效果十分明显

台湾期刊业协会有两个民间组织,一是有政府背景的“中华民国期刊协会”,但不经常活动,没有很大的向心力;一是邀请并接访我们代表团的台北市杂志商业同业公会,名曰台北市,实际上管理范围涵盖整个台湾地区,自认为是台湾地区唯一的杂志公会,拥有会员300家,刊物400多种,约占进入市场销售并占有相当市场份额的商业杂志八成左右。

行业协会责任重大。台北杂志公会自认为有六大使命。一是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杂志事业经营环境的改造工作,推动台湾杂志出版产业调查研究、杂志广告最佳应用案例研究、都市杂志书报亭的设立、新闻自由的维护与媒体自律的强化、杂志业的数字化网络化等,并主动关切会员同业的权益事务。二是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杂志同仁的专业水平与国际视野,扩大杂志从业人员参与广度,举办国际期刊研讨会,邀请知名专家和成功人士来台交流,褒奖从业人员中的优秀者,并且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包揽人才,强化业界体质。三是推广国际事务。适应杂志业国际化集团化的趋势,积极研究和把握未来世界杂志业的发展,参与各种国际合作与交流,并对版权交易、授权谈判、合资模式、国际品牌运作及跨国经营进行研究和探讨。四是加速两岸交流与合作。与中国期刊协会隔年互访,探讨两岸业界合作的路径,寻求有利于双方发展的合作模式,为大陆刊物入台提供路径和咨询,带动两岸交流。五是参与数字化改造。为同业会员构建中文图文资料管理平台,即时杂志资料库平台、华文数字出版论坛,培育数字出版人才,保持技术领先。六是投注“社会公益”。服务于社会赈灾、民众利益、社会救济等公益活动,并结合同业、报业、电视、广播媒体业及企业的支持,统一行动,造福于社会民众,以彰显杂志媒体特性,促进社会良善风气提升。

杂志公会所有职务人员一律由会员单位民主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一年,不得重任。从交流情况看,协会有极强的向心力和对外公关能力,行业协会既有服务,也有约束,更有同业同仁同志同心的连结。

四、服务社会见仁见智 企业员工敬岗敬业 创意建树随处可见

期刊风格明朗健康。从业界的所有产品看,较少低俗之风,很少见香港和大陆上的期刊和准期刊及非正式出版期刊的炒作、恶意渲染、夸大其辞的栏目、标题、封面、内容等等。绝大部分期刊远离政治,不靠揭露所谓政治内幕哗众取宠,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期刊产品风格的稳健、硬朗、健康,正说明了期刊人的文化底蕴、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识。书店中各类出版物产品均是如此,只看到对目标市场、目标读者群的一再细分,比如爱车族的杂志,可以细分到某一类车,某一个名牌,某一时段的品牌。所有的杂志阵式中没有假冒伪劣产品,制作精良,创意别致,装璜考究,是台湾期刊产品非同一般的标志性特征。

期刊服务精细化。细分市场如面向农业、农民的《丰年》创刊50年,以“农民之友、生产之道”为理念,面向农民朋友。《乡间小路》则与《丰年》错位,以农业与生活结合为特色,是充满生活、知识、情趣的休闲读物,也有40多年的历史。《酒客》杂志则以“懂酒从酒客开始”,面向爱酒的小众,但由于定位准确,售价129元台币的一本杂志单期平均发行量也在8000册以上,创刊十几年来,颇受欢迎。《商业周刊》则以商业为主体,满足台湾精英追求成就、实现自我、精致生活、关怀社会的需求,成为台湾追求成就者的必选刊物,凡有期刊零售点,哪怕是seven eleven 7-11的连锁小店中只有四五种杂志时,《商业周刊》必列其中。单期平均发行达15万册,是名副其实的大刊名刊。

员工执业敬业爱业。月平均工资在4万台币到5万台币之间的城邦期刊人,自然也是既编书又编刊,城邦以经营书刊为主业,共有员工近3000多人,在一间间格子框里看到那些气定神闲的年青人在苦苦用功,看看他们出手的稿件、审读记录、创意选择以及工作失误表格,让人感

到一种秩序的稳定和神情的安逸。非静心不能做出版,非多才多艺不能应对当前的市场挑战、技术挑战,非别出心裁难以战胜业界对手而胜出。

专业提升渠道多多。员工们的专业基础提升,不仅仅得助于公会和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更主要依赖于自己的业余进修。在这里工作的员工除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外,继续的成人学历教育是每个人上不到尽头的学业。笔者和同业人士座谈时感到,他们的社长确实在思考社长的问题——如何做赢我这样一种期刊的定位和追求;他们的编辑确实在思考编辑的问题——如何获取和选择高质量的文稿和图片,如何有创意地把各种信息元素优秀和漂亮地链接,在他们的作品——产品的细枝末节中,常常能看到作为匠人的细心和别出心裁,作为再创作主体的独到见解,作为内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极为重视人力资源。这些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的头目,竟然是各杂志、各事业部最受欢迎的首长,尤其看出人力资源的金贵和重要。这些办刊人本身就是执著的事业追求者,锐意进取,责任心极强,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但他们认为忠于职守、取信社会,首先是做人的第一本位,做事成功的关键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在他们的职业操守和人文追求中显得特别牢固,特别重要。

社会风气濡染出版业。笔者搭乘地铁时,在自动售票机前按钮投币,可是票就是不出来,反复几次不见效,问身边一个行色匆匆的过路女士,她不仅停下来帮助查找原因,而且当发现是一枚硬币变形导致售票机不能确认时,立即拿出自己的硬币换起那枚变形的,帮我们买好票。还有一次,我们在闹市区迷了路,被问到的路人竟帮我们绕过两个街口,直至我们辨清方向之后才离去。笔者猜想,城邦期刊人一定是这其中的类似的人,台湾杂志同业的员工可能都是这样的人,他们不浮躁、不虚妄、不空泛,既有踏实的目标追求,又有丰富的生活情调,这种人情、人性、人味的综合,是台湾社会的基调,也是台湾期刊业的基调。

做事业和专业的多面手。作为一个现代期刊人,台湾业界人士知道,仅懂得编辑出版是不够的,还要懂得市场营销、阅读和购买人的心理,引导需求,满足需求。只懂得和掌握平面媒体运作的十八般武艺不行,还要通晓和熟练运用立体媒体、多维媒体,学会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学会多种服务本领,与其说这是市场压力的结果,不如说这是从业人员企求在更广阔领域中畅通无阻获得更大自由的追求。成为多面手,成为通才,成为精专业、会经营、有创新、通技术的多元人才。